1. 灌漿工藝
① 表面預處理:混凝土接合面外邊緣磨出25mm厚倒角邊,以增大邊緣處灌漿料與基礎粘合面積;需要粘合的金屬表面還應無銹蝕
② 支模:灌漿側模板與設備基度間留出至少100mm左右距離,且高出設備底板100mm以上。在模板內側灌漿水平高度上釘25mm厚45°斜角木線條,避免澆筑體邊緣應力集中
③ 施工溫度:施工時及隨后24h內環境溫度最好控制在15℃~32 ℃ ,20 ℃最為適宜
④ 灌漿應從一側灌向另一側;灌漿過程中可擠壓但勿震搗,以避免夾雜空氣滯留其中;灌漿距離大于1.5m時,應使用高位灌漿漏斗法,利用重力壓差原理輔助灌漿
⑤ 灌漿工作必須連續盡快完成
⑥ 單次灌漿層厚度控制在25mm~350mm之間;單次螺栓孔灌漿深度小于1500mm;灌漿體積超過1.8m×1.8m×150mm時,需要嵌模板于基礎面粘置伸縮縫預留條,灌漿終凝后將其表面部分摳除,再采用密封材料制作伸縮縫
2. 植筋工藝
安裝步驟:①鉆孔;②用刷子清孔;③壓縮空氣清孔;④均勻施膠;⑤植筋;⑥下一道工序
3. 粘鋼和灌鋼工藝
① 鑿除結合面風化疏松層,碳化銹裂及嚴重油污層,直至完全露出堅實基層
② 將結合面打磨平整,四角磨出小圓角,并用鋼絲刷刷毛,用壓縮空氣吹凈。適當使用丙酮或二甲苯洗滌劑擦凈,如有鋼筋外露應對鋼筋進行除油,除銹和除塵處理,并用新型親水性環氧砂漿補平結合面
③ 角鋼及箍板表面處理:對鋼板表面進行打磨,直至出現金屬光澤;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,噴新型親水性環氧砂漿最佳,表面除油,除塵
④ 用卡具將型鋼扁鋼卡貼于預定結合面,校準后彼此焊接(平焊)固定
⑤ 用新型親水性環氧結構膠將型鋼架全部構件邊緣縫隙嵌補密實,在利于灌漿處鉆孔,粘貼灌漿嘴,并留出排氣孔。待封邊膠固化后施壓檢查
⑥ 以0.2—0.4MPa壓力將新型親水性環氧結構膠從灌膠嘴壓入:(壓力值可根據縫隙大小及結構膠黏度不同而調整)當排氣孔出現漿液溢流時停止加壓,以新型親水性環氧結構膠封堵排氣孔
⑦ 以較低壓力保持一段時間,讓空氣徹底排盡,保持時間10min以上,視縫隙大小而定
⑧ 以此步驟,自下而上,自左至右,依次進行灌注,直至全部灌實
⑨ 灌漿后固化其間,嚴禁重擊,移動構架和焊接
⑩ 膠漿固化后,可用小錘輕擊來檢查其密實度,要求不低于80%
? 包鋼后的柱子,可采用附加鋼絲網片并噴射水泥砂漿保擴或同粘鋼加固保護措施
4. 裂縫修補與封閉
① 裂縫處理:先用切割機沿著裂縫將裂縫切成V型槽,上寬5~8mm,深5~8mm。再用干燥的壓力風清除裂縫內的塵土碎石,確保槽內是干燥和清潔的
② 裂縫注膠:向V型槽內注入連續適量的嵌縫膠,并確保膠連續飽滿無氣眼和缺失
③ 養護:裂縫進行嵌縫密封施工后,須養護24h以上方可
④ 施工工藝:裂縫基面處理→膠座安裝→封縫→灌漿→拆除膠座封閉注膠孔→聚合物砂漿抹面
5. 黏貼碳纖維片材
① 面層處理: 混凝土表面的劣化層(例如風化、游離石灰、脫模劑、剝離的砂漿、粉刷層、污物等)必須用砂輪機去除并研磨。用空氣噴嘴、砂輪機與毛刷將待補強區的粉塵及松動物質去除。
② 斷面修復: 將混凝土面層的不良部分(例如剝落、孔隙、蜂窩、腐蝕等)清除。若有鋼筋外露情形,必須先做好防蝕處理,再以強度相等或大于混凝土的環氧樹脂砂漿材料修補。裂縫以環氧樹脂灌注。裂縫或打除部分若有漏水情形時,應先做好止水、導水處理。
③ 表面修正:表面平整度凸出部分(小突起等)以切割機或砂輪機將其鏟除并使其平滑。凹陷部分(打除部分)以環氧樹脂或樹脂砂漿填補。轉角處需研磨至凸角 R=20毫米(R——曲率半徑)以上,凹角則以樹脂砂漿填補。
④ 底層涂料:氣溫在5℃以下,不可施工。施工范圍的溫度、濕度確認后,選用適當的底層涂料。施工現場空氣應十分流通,嚴禁煙火。施工時必須要穿帶保護裝備(口罩、護目鏡及橡皮手套)。
⑤ 碳纖維片材的粘貼:
將環氧樹脂的主劑(A劑)和固化劑(B劑)依所規定的配比放置于拌合桶中,使用電動攪拌機,使其均勻的混合(約2分鐘)。
將配好的環氧樹脂用毛刷滾輪平均涂布(涂布底漆上)。涂布量隨施工面的表面粗糙程度會有所變化,轉角部分要多涂。強化纖維粘貼于樹脂涂布面后,以毛刷滾輪和橡皮刮刀順著纖維方向用力推平,使樹脂浸透并去除氣泡,纖維(長向)方向的搭接長度至少要留10cm,短向則不用留。粘貼后放置30min,若纖維有浮出或脫線情形發生時,以滾輪或橡皮刮刀壓平修正。兩層以上的強化纖維相疊貼時,重復步驟。